大统华每周特价 信达超市每周特价 龙翔、龙胜超市(Oceans)每周特价 佳乐超市每周特价

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™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查看: 12518|回复: 0

对话留学教父俞敏洪 美国耽误了我们

[复制链接]

2936

主题

2973

帖子

0

精华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5970
获赠鲜花
25 朵
个人财富
29577 金币
注册时间
2012-2-28
发表于 2013-7-11 01:2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友情提示: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,以防诈骗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,谢谢。
北美华人新生活

保帮家电维修李师傅



心理热线



新客户展示位
更多广告请点击
中文黄页


有您的支持
我们会做得更好
在拒绝数家媒体的采访邀请后,俞敏洪接受了我们的独家专访。
& u- B+ w$ U9 P: o: K他说,“是为了留学生们。”因为我们不问《中国合伙人》,只问留学。于他而言,中国留学这30年,是一段放不下的感情回忆。
7 C$ H8 t, g3 s2 Y& G" G2 C: W, [8 g
30年前,他目送着一批批同学朋友,相继出国留学。
8 s  ?8 G3 ^/ W: c# H0 T2 U$ b+ |; `; Y) y7 b- b5 I
- }  j% \* P) L$ r$ v
20年前,他为筹措留学学费,开办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。 10年前,他的新东方开遍全国,开始谋划在纽交所上市。
1 I9 V. v8 F; S2 B4 t5 k5 M; S- a& @6 h' P0 r8 V, q1 z$ S' V7 d! _$ S
今天,他已将数以十万计、励志留学的中国青年精英们,送出国门。 0 w3 G3 i+ L8 A
6 W1 z2 ]; L( n; D* e
' {2 O. Z3 b; U9 I2 Z
而他,俞敏洪,一个从未留过学的英语教师,因为帮他们圆了留学梦,脱贫致富发了财、在全国各地开分校、在纽交所挥锤上市……被奉为留学教父。
* z9 F7 q5 ^8 |  j& V5月29日,记者走进新东方位于北京中关村核心地带的大楼,教父就在那里——身材精瘦中年男子,穿着深色T恤,上书意大利鞋业创业者Kenneth Cole的语录“What if at first you do succeed?”(什么让你一次就成功?)。俞 敏洪身上集纳了那代人太多的残酷与梦幻,他长期贫穷、平庸,在压抑的现实里,离梦想似乎总有一步之遥。但他忍耐并坚持着,终于出人头地,风光无限,只不过 不是以他当初设想的美国梦来实现——拿到奖学金,来美国读了大学,留下找到一份稳定工作,可能做到一个普通的教授,与家庭过着安逸的生活。
' X9 |6 _* U# e' N  D- y; \' I9 b! D! J+ U1 ]) J4 X2 i
( i: ?5 N3 s- C' N9 x
是世界改变了我们,也改变了俞敏洪。- a5 a& j9 ?. e4 W0 R
当出国热刚兴起,托福、GRE考试需求日益兴旺,他的新东方日益壮大,即使1994年美国大学的奖学金和录取通知书真的来了,他还是选择在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,帮别人去美国,而自己继续“土鳖”下去。
* }! I8 d4 K3 N  Q6 c/ M
7 y0 m& b7 S" G, U俞敏洪没有什么大道理,世界在变,开办新东方让他体会了在讲台受千百人共同崇拜敬仰的虚荣心;在妻子面前赢回了男人的尊严;最重要的是,他在新东方所能挣到的钱,已开始远远超过身处北美的徐小平、王强们,他看见了自己留在北京的前景。 当他1995年再到美国时,他是带着大把钞票,去寻找徐小平、王强等,劝他们回国入伙,做强做大新东方。
1 O' l: I+ U, ~, ~/ t. K" J% P* H+ }. G2 q+ O& ?( h

! f8 e* p% T+ d9 w9 N( a他明白,徐小平、王强们那代中国人来美国奔前程,无非是为了图一个更好的生活。而日后跟他回北京创业的合伙人们,不仅挣到了更多钱,还更充分的实现个人价值。
0 X7 Q. x% G# ^0 A, j& i6 U正如俞敏洪所见,很多仍在国外的留学生们看了电影《中国合伙人》后,发表的影评是“美国耽误了我们”。因为他们错过了巨变的中国大发展,错过了中国90年代以来。
6 {1 A% E5 f. }% a/ [随着中国与美国的差距缩小,俞敏洪的新东方则越做越大,因为想跨出国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。只不过,新东方的学生中,为了追求美国更好生活的人在减少,为追求见识学问、实现自我知识深造者日益成为主流。
2 G, P7 S& @8 a6 U8 k) @& `俞敏洪的奋斗史,却能依然激励着更年轻、志在留学的青年们。只不过,这些青年留学学完后,不是只有赖在美国找工作拿绿卡一条路,他们可以到全球任何一个能体现他个人价值的地方找工作,也可以归国找工作,甚至创业。 “这就意味着中国正在变成一个世界大国,变成吸引人才方面能跟世界各国竞争的国家。”俞敏洪说。
% X6 R' }2 ?$ s! w
, A* A- p2 Z3 P" g7 c
$ D2 p- N: P$ Q! t- z. e留学教父认为归国是一个落后话题,他不多谈留学生归国背后“民族感情”等崇高意义,在过去30年,他已深刻体会了留学、回国、就业、创业的真实驱动力。
: y2 s5 w1 i4 v但他相信未来中国留学生们归国就业的意愿,会比过去更加强烈,因为全世界的资源仍会不断向中国流动。# l) N3 p0 N  ^) e, q8 N+ C; o! y1 j
对话留学教父:& F% K" L6 N. E/ R
记者:开办新东方时,你就想过要做成今天的成就吗? 5 L" e" ~8 V4 b* Z% I7 r( i
俞敏洪:没有这个雄心,当时我考了托福、GRE,分不错,又是英语老师 。强项结合,变成这方面的培训老师。我跟同龄的出国留学人一样,也想出国,是因为自己没钱,没学费去国外读书。办新东方的目的也想是赚点钱,出国留学。跟当时学生们的目的也是一致的。
% O! u3 r: g4 I当时出国热刚刚兴起,我知道托福、GRE考试需求非常兴旺,不打算干长,做二三年后也去国外念书。后来没出去,是因为新东方做大了,放弃这块有点可惜。
' N1 Z! T4 Z, z1 |  z* Y* g记者:你当时羡慕在美国同学们的生活吗?
' H; H4 K& A3 t& A' H: h0 K/ s俞敏洪:羡慕啊,不羡慕属于神经不正常,他们吃的苦我也部分知道,但一想他打工一天能赚30美元,比我1个月挣钱还多,怎么不羡慕?记者:当时新东方学员们渴望出国的程度是怎样,他们出国的目的是为留下还只是深造? $ v1 L. `) i2 a$ Y

( B* t+ ~3 G+ ^4 r; f' K- k俞敏洪:那时新东方的学员100%只有出国一条路,要拿到全额奖学金、学位,然后留下工作,拿到绿卡。想回来的非常少。 # m  X1 _2 X% r7 ?, y/ J0 ~9 V

2 l- t3 f  k: J+ p$ r) D5 z* _前面拿到奖学金的,对后面有了推动作用。到美国读博士不用花一分钱,当时大部分人都申请的是博士学位,奖学金几乎保证。申请硕士学位有20%至30%。 1 p5 l0 }- p7 S8 z4 ^8 ~

3 o  h, f  j' B) m9 P; i5 C首要为了出国深造占到50%到60%,想留下生活占到30到40%。这跟80年代不一样,那时去了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。
: r0 R# y9 F. |! D& l* g& D7 K5 [$ B# R

: k. G; ^4 q$ I8 m记者:你当时是想单纯深造还是留在美国?美国梦在你脑海里有概念吗? i俞敏洪:我当时,学业深造和留下生活两者都有结合。我当时在北大读硕士,做学问。最希望能拿到美国大学的奖学金、毕业留在美国教书。留下工作, 那代人每个人都向往。 5 _2 r. L( |$ k; z  W  @

/ t1 I9 `' q( g% B7 o  G* q+ L
! i, p, M" b4 o- E- \/ X美国梦对我们是太具体了,去了后免费读书、高级学位、名牌大学,毕业了在美国找工作,当时找工作并不难。上学的时候,打工洗盘子,还能拿几十美元一天。未来家里冰箱、洗衣机就全有了。90年代初,中国老百姓家还没有电视机、洗衣机。
9 b' h; S( ?' f5 G1 k7 o记者:你在想出国,你还帮其他青年精英出国,有没有觉得对中国人才是一种流失? - `" X5 x7 o8 R/ T
俞敏洪:没有。我一开始看法就很奇怪,认为留学对中国发展,只有好处,没坏处。很简单,这些留学生出去学到的东西,不管他们留不留在国外,部分都是为中国所用的。后来事实也证明了我的预料,中国学生回来的会越来越多。 " G: k  X( g" @9 g4 }% r8 u
中国经济在发展,生活水平来不断提高。我是亲身实践来证明,我要是80年代把王强、徐小平邀请回来,他们死活都是不会回。1995年能邀请他们回来,是中国的吸引力变强大了。 记者:1995年,中国还很穷,你当时就有那么大自信?他们就愿意? ( }8 w* O) V+ I6 C2 v2 A2 m4 q

: v' z, r1 z: z! w- {* A
6 c( A" i5 _9 T0 ?, |& X; C( N9 y俞敏洪:我只是展示我在中国做了什么,当时没说他们一定要回来。我是告诉他们,我在中国、在大学是一个挺没出息的人,现在我已经把新东方做得这么大了,你们要回去一起干,新东方一定能做的更大。
/ b0 o+ ^# v, ?8 a, N4 ]+ P3 l, \- T我要他们自己选。他们回来,我没承诺过一分钱工资,我不是把他们雇回来,是让他们回来跟我一起合伙干。他们那一片干多大,收益就有多大。 徐小平、王强尽管都是租的房子但不错,都有汽车。国外的生活也有条不紊。我去之前,已在北京买了4居室的房子。很明显,我在国内的住房生活条件,跟他们在国外差不多。 / |! u1 v! S/ S7 \+ W2 S3 V

, b. @8 X& b" U当时我的钱已经比他们多了,没有信用卡时只能带现金过去。美国人不掏现金,我吃一顿饭几百块钱,都是掏现金,大家都睁大眼睛。自然就很惊讶,俞敏洪变得很有钱的印象就落下。 + [% i' Y6 [; f0 P

: _3 L. R$ W7 a6 G! i+ ^记者:从你内心来讲,他们到了美国,实现了美国梦吗?
4 H! r9 N$ x* M) |; X) p& I4 V1 V( I: `- x

: I9 L2 d* L* G* C* Q1 N俞敏洪:部分实现。中国人的美国梦,是有一份很好的工作,一套很好的住房,孩子教育也不成问题,但是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到顶了。到了国外的留学生,很多看了《中国合伙人》的影评是“美国耽误了我们”,他们到了美国确实有一份比在中国安定的生活,尤其是90年代,中国还不成熟,更加是这样。 0 J9 `& O5 l4 P& ^% C3 I" R

0 F. _; ?) Z% m+ q# P5 X" z! G/ d7 U& \  e
说这批话,是80、90年代到美国的,2000年以后过去(来)的,就不会这么说了。他们大部分全是本科生出去了,是家庭用钱把他们堆出去的。
1 |6 G$ E5 Z& d" V; G! r3 T记者:后来留学越来越热,新东方学生成倍增长的情况你预料到吗?
9 U. [# x+ ?3 ]& w( C俞敏洪:要是学生就这么多或萎缩,我就走了(来美留学)。我没想到学生成倍增加,这里面新东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。其实随着出国学生人数增长的,出国比例是 下降的。原来有10个想出国出去了2个,后来有100个想出国出去了10个,比例下降100%。但是10个出去,1000个人想出去,关键是成功者带动作 用,都觉得那个出去的人应该是我。. I/ m" ^, F+ N/ \  e+ H
90年代,上过我培训班不下30万人,真正出去的也就是一半左右,另一半实际是没出成国。但我的确让他们学会了某种奋斗精神,拼搏。记者:随着中国经济发展,留学生出国的诉求发生了什么改变?
# I. i  a! c7 [! S6 u
' c9 p; D& y. a0 A0 U* X: o4 t5 z, z: q' }& m, S5 K
俞敏洪:想改变现状是他们最大的动力。想追求学问的人,从实验室到科技水平都不够。想追求生活的人,90年代初,中国同美国还差的很远,所以这种差异很自然形成了奋斗。 2000后,国内经济状况改变,差异越来越小,学生出国的目的开始改变,80%至90%是为了追求学问。那时,美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,高校不缺钱,给中国学生奖学金特别多,去了打工的也越来越少。 9 ]+ J: ?3 s, W6 i/ J/ `% @# J
: ~7 r7 M( t4 q7 d1 K

& d4 A  j  G1 f/ G2 W现在出国主体已变成本科生,他们的目标是要上好的本科大学,希望对中西方文化和语言都融汇贯通。他们的就业是国际化的,不止在美国,在香港、台湾、大陆,甚至在欧洲,都能找到一份在全球行走的工作,这样的情况更多。按90年代的心态怎么可能,全留在美国了嘛。如今在美国,工作也不好找。 7 T. O* x! l6 D5 v! {0 g" g" k: U
! w9 @7 [- z: M+ m! H
现在的留学生思路比上一代人灵活很多,也不是为了钱,很多家里都有钱,他是为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,也不在乎是不是非要留在美国拿绿卡,一心留在美国拿绿卡的估计20%都不到。 8 \& e5 V+ r2 n+ q: G  K% r& o

7 ]# y& \% K9 t' S2 p8 _' b这个变化,是经济差异的变化起到重大作用,在美国找工作和在中国找工作,月薪已差不太多了。
0 Z- q8 E; n4 ^5 f9 Z8 l2 ^) c4 r6 b- i' N6 f
& I6 [7 s  M& h0 x
记者:你一直坚持认为把孩子送出国是一件善事?; a5 {! G; f8 t8 C! v! P0 c' W. K
俞敏洪:是的,善莫大焉。
5 u6 j+ Q# c. q; N2 e人才的自由选择是这个国家的繁荣发展到一定阶段、文化多样性的结果。所谓文化多样性,是把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,只要是在文明交融点上的,就是最繁荣的时代。
* Q, V& L( y8 a: ^* v2 |0 |, J5 r. f5 F个体一定是在群体中的,所有个体的生存状态是由大的氛围决定的。现在再提出国是输出中国人才、对中国有坏处,这种言论已落后到中世纪去了。
2 Z: v1 k: ]! O每人出不出国没关系,但本身的叫做定价系统提升是有好处的。至少现在留学出国回来的学生,平均工资还是高于国内毕业的学生。2 N0 ^6 _! O4 g* }& r  \
这并不意味着价值本身高,这些人某种意义上是站在世界舞台上的,在中国毕业的学生北大清华不会到香港、海外工作,但在海外学习回来的学生,把世界当做舞台。 . s+ Z. O9 Y; r' `+ I+ B3 K* b* z
胸怀上有差别,机会上也有差别。" [, \. P5 S4 ^1 t6 s! |
记者:你认为,留学生归国是一种荣耀吗?俞敏洪:归国是一个落后话题。对于留学生,全世界都是我工作的场所,中国只是其中之一。当然可以说,归国是因为支援祖国建设,热爱中国。但更重要的是这里有 他们熟悉的环境、家庭,很难说用爱国来形容,这是环境熟悉和亲情关系。所以再用爱国、用民族主义鼓动他们回来,他们是难以回来。 0 ?: w/ n& A+ Q! t! S
0 |! y& z9 E' L+ W6 W9 u( \
他们回来的条件须具备两个条件:第一,在这个环境呆着舒服;第二,在这赚的钱不比外面少。在中国二千,在海外二万,你看他们回不回来。
8 c; O. `1 W& b0 L* o. ^& Y  P0 j( P1 G( j. Z. V) w
记者:如何看待归国后的这么多“海带”?
  w; S# X# W* z$ h) R& H. f, B0 u+ q* a% @* I' b3 F
7 }4 r  I; b, p0 _3 |+ n% \
俞敏洪:海带是家庭问题,有的父母从来没有培养过孩子的工作热情,当然也有一部分海带回来找不到工作。 , s9 J. C; M5 g
要是一回来就找到工作,说明每个回来的留学生都是能干的人,你难以想象留过学的就是能干的人。出国的三分之一找不到工作很正常,但找到工作的速度要快一点,因为有中英文两种语言水平在支撑着。
% M8 ^0 X0 g/ [$ _0 V- T# |
; a! Z' e! i: h* l- i0 d! N4 ~8 s2 V1 J- |3 s
记者:你对未来中国留学前景怎么判断?2 P! w# t+ _: E8 G% }
俞敏洪:后面10年,本科生留学为主不会变,他们的心态,跟现在的学生变化不大。中国经济增长的情况循序渐进,该有钱的家庭基本上都有钱了,都差不多出去读书,基本都是自费。
6 V. `7 E+ r" A8 T1 _( B中国的经济政治势态会越来越明朗,他们归国就业的意愿会比过去更加强烈。 再往后看10年,资源会不断向中国流动,人才的流动也是跟着资源走。所谓的回国,也是随着世界资源的流动在走,到哪一年他发现中国经济衰退了,美国经济起来了,你看那帮孩子第二天就拎着包跑过去了。
2 G2 c) v" ?( I3 q
* S8 D9 F: R$ l, A2 D0 f; N, T, Y0 }' o5 o  ^" p4 T+ m% h
对留学生而言,除了在中国创业是另外一回事儿,打工的,哪儿给钱多往哪儿走。在他们心目中爱国只是一个朦胧的概念。
密西沙加中文黄页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广告合作(Contact Us)|关于我们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

GMT-4, 2024-6-10 11:58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Licensed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